厦门率先全国立法守护斑马线交通安全 聚焦三大看点
“人非分离”斑马线,即在常规斑马线旁新增非机动车标志线,专门给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通行。
记者走访了我市10多处“人非分离”斑马线,发现通行秩序更好。
过马路禁止看手机
(资料图片)
人车分流各走各的
靠右通行或成规则
全市有近2800处斑马线,每一处都与我们密切相关。这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生命线,也是彰显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文明线。
厦门在全国率先对斑马线交通安全进行立法,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表示,希望通过专项立法将礼让等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用法律保障道德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昨日,《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安全管理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规定(草案)》”]提交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这将是全国首部斑马线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也是一部全国少有的将人大代表议案直接转为立法项目的法规,其中聚焦的问题均是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早在《规定(草案)》征求意见阶段,便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士表示,“一审结束后,我们将结合各方意见,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更广泛的意见建议,对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力求把法规制定好。”
【缘起】
一份来自代表
的立法议案
这部法规很特别,它缘起于一份代表的议案。
今年初市两会上,苏国强等十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斑马线交通安全立法的议案”。为了这份议案,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在斑马线蹲点调查,和相关部门探讨座谈,并联合法学专家草拟了《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安全管理规定(草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斑马线发生的交通事故占到全市交通事故的近20%。”苏国强直言,开展斑马线交通安全立法并非小事,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同时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苏国强介绍,目前关于斑马线管理的规定散见于不同法律法规,零散不系统,“斑马线是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三者交集的地方,三者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通行权怎么安排?路权如何公平分配才能既保安全又更好提升通行效率?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发挥特区立法权的优势,进一步细化以便于系统规范。”
这份法规案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成为今年的正式立法项目。将代表议案直接转为立法项目,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在厦门立法史上则是第二次。
“人大代表是由市民选出来的,他们的建议广泛代表了市民声音,具有普遍意义。”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郭晓芳说,充分发挥代表参与立法的作用,把代表议案办理与制定法规紧密结合,既创新立法提案模式,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
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邹庆键介绍,这部法规在总结我市近年来斑马线治理有效经验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斑马线设置的源头治理、合理分配路权等作了重点规范,着力破解实践中的难点痛点。“它有个很大的特点:小切口。切小题目、切细内容、切实措施,有几条就写几条、成熟几条就定几条,注重务实管用,希望能发挥出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试验性作用。”
【看点】
治理“低头族”
行人过斑马线
不低头刷手机
拟规定:行人通过斑马线,应当在斑马线内直行尽快通过,不得坐卧、停留、嬉闹、浏览电子设备或者从事其他非交通活动。
一边过斑马线,一边低头看手机,你有过吗?记者昨日在多处斑马线蹲守发现,“低头”过斑马线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有人正好手机响起,低头查看;有人等红灯时刷手机,看到精彩处绿灯亮起,继续盯着手机“随大流”过了斑马线;有的外卖骑手,边过马路边刷手机接单;还有一位行人,边走边刷视频,红灯亮起也未发觉,低头正准备通过,被旁边交警及时喊住。
这次,厦门希望通过立法,引导市民对“低头”等“任性过街”行为说“不”。《规定(草案修改建议稿)》提出,行人通过斑马线,应当在斑马线内直行尽快通过,不得坐卧、停留、嬉闹、浏览电子设备或者从事其他非交通活动。
苏国强认为,这并非小题大做。全国范围看,因一边刷手机一边过马路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报告显示,低头看手机时,平均视野只有正常走路的5%,平均步行速度也减慢16%至33%,不仅容易导致事故,还因“慢吞吞”阻碍了交通。目前,国内已有多地立法或出台规章治理过马路“低头”行为。
“斑马线上刷手机,已经不是个人私事,它影响到了公共交通安全。”昨日审议中,多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别让几秒钟的低头,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出行路。
《规定(草案)》还提出,如果行人违反了前述条款,妨碍到了车辆合法通行,会被处以警告或50元罚款。一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处罚不是重点,而是唤醒市民的文明通行意识,并在长期执行中形成习惯。
还有组成人员建议,教育应与处罚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倡导市民出行拒做“低头族”。如同“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一样,“玩手机别过斑马线,过斑马线别玩手机”也应当随着法律层面的约束而成为社会共识。
推广网红斑马线
人和非机动车
“各行其道”
拟规定:对交叉路口的斑马线,应当根据道路通行条件,合理规划设置非机动车道,实行非机动车、行人分道通行。
厦门有一款斑马线,曾被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公众号两次转发点赞,上了热搜,成为全国网红。这就是“人非分离”斑马线,设置这种斑马线被赞为“好办法”。
传统斑马线属“人非混行”,行人和非机动车都走同一条斑马线。“人非分离”斑马线,即在常规斑马线旁新增非机动车标志线,专门给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通行。这么一来,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不但减少了混行带来的危险,也提高了通行效率。
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网红斑马线”试行的两三年里,交警部门不断跟踪成效,进行了三次升级。最初的1.0版本,仅单侧设置一条非机动车道,马路两边的非机动车同时经过时存在对冲风险;2.0升级版本,在斑马线两旁各增加一条非机动车道,或在斑马线一侧增加两条车道,双向分行避免了对冲风险;3.0版本还增设了非机动车驻足等待区,解决行人和非机动车混合等待的问题,为人车分离创造出先决条件。
市人大代表蔡艺卓长期关注道路交通问题并提出多份相关建议,在他看来,“人非分离”斑马线的几次升级,正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手段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这是小举措,但能取得大效果。”
此次斑马线安全管理立法,再次关注这一“网红斑马线”。《规定(草案)》提出,对交叉路口的斑马线,应当根据道路通行条件,合理规划设置非机动车道,实行非机动车、行人分道通行。昨日审议中,多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目前“人非分离”斑马线在厦门还不是主流,建议通过立法手段大面积推广,“有条件的交叉路口应设尽设”。
记者昨日走访湖滨北路、湖滨东路、湖滨南路、金尚路枋湖南路口等10多处“人非分离”斑马线,发现通行秩序更好。外卖骑手小许直言,“人非分离”斑马线提高了他的送餐效率,也更安全,“以前骑手刮蹭甚至迎面撞到行人的事故时有发生。”
不过,记者蹲点观察中也发现,绝大多数行人、非机动车都会自觉各行其道,但有部分行人、非机动车会“互相窜道”。几位行人坦言,“并不知道这种斑马线要分道走。”
审议中,有常委会组成人员便提出,“有效宣传很重要,有了好举措还需好宣传,让人人都能知晓。”
明确通行规则
过斑马线靠右
避开“迎面碰上”
《规定(草案)》提出:倡导通过斑马线靠右侧通行。
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初审后,建议修改为:通过斑马线应当靠右通行。
行人通过斑马线,该靠左还是靠右行走,或随意通行?
据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5条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作出过明确——实行右侧通行,但对于行人却没有强制要求。
厦门这次斑马线安全管理立法,就是希望能发挥特区立法权的创设性优势,对行人“靠左”“靠右”还是“随意通行”作个明确。
《规定(草案)》提出:倡导通过斑马线靠右侧通行。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初审后,建议修改为:通过斑马线应当靠右通行。两者区别在于:一个是“倡导”,最好是靠右侧通行;一个是“应当”,把靠右通行作为法定规则。
记者多方采访发现,无论是交警部门、专家、人大代表还是市民,大家基本都认可“靠右”的通行惯例:斑马线两头的行人、非机动车,都靠右侧行进,可以让通行更为合理、有序、高效,可以避免随意混行带来的“迎面碰上”的混乱和安全隐患。不过,大家争议的焦点同样围绕该“倡导”还是“应当”。支持“倡导”的认为,这属于文明斑马线上的一个小细节,就像乘坐自动扶梯靠右站立、人多时要排队一样,更多是文明习惯的范畴,并且“行人是否靠右通行”在执法中也有难度;坚持“应当”的认为,如果法规多是“倡导性”条款,就缺乏了立法的刚性,也缺乏了执行的力度,“可有可无”最后就容易成为一句空谈。
不过,在争议中也有共识:任何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写入法规就成为现实,更需要全民理解与参与。审议中,一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直言,“只有当‘法规要我这么做’变成了‘我也认为应该这么做’,才能形成全民共守文明细节的氛围。”还有一位组成人员建议,可以在斑马线两端增加一条黄色停止线,并在线上喷绘“请在线外等候 请从右侧通行”字样,就像厦门地铁站台的提示语一样,可以让文明习惯“日久入人心”。
【记者手记】
相信文明的力量
短短几年,机动车礼让行人在厦门就已蔚然成风,成为全民共识。这样的速度,在刚开始时是很多人没预料到的。
2017年的8月25日,全国首部社会文明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表决通过,定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那天走出会场,几位列席的人大代表似乎“信心不足”。
法规里列了一个重点治理清单,包括机动车不避让行人。彼时,这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是“头号不文明行为”,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报端。“根深蒂固的陋习,真的能因写入法规就改变?”一位人大代表如此表示他的疑虑。
的确,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城市,要改变一个久已形成的不文明行为,很难!但如今回头看,厦门人在短短时间内做到了。现在,随意一处斑马线,车主停车礼让,挥手示意行人先过的画面随时可见,很多行人会对礼让车主点头致意,小学生特意对车主鞠躬致谢的视频还曾刷屏我们的微信朋友圈。
如何做到的?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结合,法规的刚性约束与文明理念的春风化雨。现在,偶有车主没礼让行人,即便交警没有“逮着他罚款”,他也会“自知理亏”。
说到底,相信文明的力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厦门,在全国率先对斑马线安全管理立法,也正是相信文明的力量。《规定(草案)》里,有许多内容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文明通行提出了新要求,比如不做“低头族”,不“任性过街”,靠右通行等等,并将其上升为法的层面。
当一项新的文明要求摆在厦门人面前,只要意识到“这真的是一个好习惯”,骨子里就有崇德向善基因的厦门人,总是能很快以燎原之火让它成为文明新风尚。当然,如何让新的文明行为“广而告之、入脑入心”,这也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
【数据】
目前,全市共有斑马线2785处,一个路口的斑马线计为1处。其中,信控斑马线1138处,位于路口的占了绝大部分,为1064处,处于路段的为74处;无信控斑马线1647处,位于路口的有1035处,处于路段的为612处。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4-13)什么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什么属于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
- (2023-04-04)健康元&丽珠集团普惠慢病防治进临泽,助力乡村振兴
- (2023-03-30)洱海几月份去最美?洱海是海吗?
- (2023-03-29)led氙气灯和氙气灯有什么区别?氙气灯可以直接换成led灯吗?
- (2023-03-24)克隆好友是都要超会吗?克隆微信好友会被发现吗?
- (2023-03-06)信托投资的收益怎么样呢?信托专业术语释义
- (2023-02-26)首届儿童脑科学与脑健康促进专委会年会开幕,探索儿童康复“MD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