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素描教学方法弊大于利

2023-08-19 03:01:13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学术争鸣】

作者: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


(相关资料图)

学习美术,从素描开始,是必经之路——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什么是素描?黑、白、灰三大面;高光、灰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五大调——当下素描教学中,普遍都是这样教学生画素描的。这种素描已经发展得高度成熟,被称为全因素素描。从初学绘画到美术学院毕业,从石膏几何体入手,画静物、头像、胸像、半身像到人体,美术专业的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步骤学习素描。而这种素描学习也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它将不同的艺术性格打磨得平整、光滑,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替代了原本多样的艺术创造力,这样的基础教育,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这种素描训练,特别是对中国画的创作与人才培养来说,弊大于利。

当前我们身处建设艺术学科体系的大格局当中,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绘画的责任与担当,在这时候重新讨论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非常必要。

素描教学应立足中国画本身需求

徐悲鸿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那个时代,徐悲鸿切身感受到中国画陈陈相因的陋习,缺乏创造活力,大胆地提出中国画的改革主张。他在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说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可见他强调的是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西结合,融合西方的绘画方法,发展中国画。后来,徐悲鸿着手确立起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需要推行适用于不同美术学科的基础教学科目。徐悲鸿以他在国外学习美术的经验,将西方学院教育体系当中的素描训练作为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程加以建设,这是有积极作用的。

学习中国画,其实有两种路径:以笔墨为主的训练方式先行,而后补充以西方观念的素描训练;或是以西画观念的素描教学确立根基,再进行笔墨训练。潘天寿明确反对“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他谈道:“中国的艺术风格……对外来的东西,也必须研究、吸收,但不能作为基础。只有在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的东西。如果把基础放在外国的形式风格上,那是本末倒置,就会割断历史。”

李可染谈学习素描,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必要的。卢沉也曾经提出,中国画是以书法根基而融入西方素描。这些中国画教育家的前辈,都在强调学习的先后顺序,要以民族艺术为本、为根基。

素描训练培养一种具细、客观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看一眼画一笔,逐步深入,从整体到局部。而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强调目识心记,观察概括,把握整体规律,往往是默写、背写,笔笔生发,形简意赅。这种写意的方式,也是中国画的核心特质。可以说,画素描的观察方式与画中国画的观察方式是相悖的。所以,必须找到素描教学中能够贯穿于中西绘画规律的核心部分,顺应中国画的表现需要,这样才能起到训练的目的,以西润中,为我所用。

当前素描教学未能激发出中国画创作活力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几乎统一的素描学习模式,对当下中国画的创作基础帮助有限,反而还影响到艺术家彰显个性,发挥想象力和创作灵性。当成千上万的素描试卷,并列在巨大的空间中,整齐划一的一排排人像,构图几乎一样,运用具细、统一的塑造方式,而这时考官还要从中甄别优劣,选拔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尽管当下的美术学院已经意识到素描教学问题所在,在入学考试中,不断调整考试要求,优化试题的设置,以期改变素描的功利性目的,但事实是收效甚微。素描教学逐渐固化为一种概念化的应试,我们见到有些曾经才华横溢的少年,经过严格的素描训练之后,灵感反而被磨平了,作品更多的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严谨,少了充满想象的艺术味道。

虽然历经数十年的积累,素描教学的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造型门类中也都建立起不同体系,突出各门类的特点。但是,素描教学本身依然没有达到为创作服务的作用。素描教学要解决的无外乎就是造型规律,除去形体塑造的准确性之外,它还包括构图、透视、解剖结构诸多方面。首先,从创作角度来看,构图非常重要,是首先要确立的,在创作过程中位于前列。现在的素描教学是摆在桌上的一组静物、坐在那儿的一个人,落到纸面上都是固定的套路,完全谈不上构图训练。其次,要表现物象的特点,了解解剖和内部结构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在素描训练中,将关注点引申到更为理性、科学的层面,从而对艺术表现加以支撑。但是解剖课成为单独的选修课,素描课不解决这一问题。最后,透视关系也是素描训练的核心之一。我们把中国画的透视称为散点透视,西方为焦点透视。但是,出现在中外绘画中的透视规律何其复杂,哪有非此即彼那么简单,还需要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这也是在素描基础课上要讲解、训练的。至于说通过素描训练达到培养个人的才情、激发创造力的目的,这应该是所有的课程训练共同的价值指向。

中国画教学需要怎样的素描

今天的中国画教学,素描作为基础课,必须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如果以单色、素色表现为概念来界定,并以表现造型特征为目标来训练,花鸟画中的白描、山水画中的皴法同样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素描。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画是以线造型,而西方是以块面造型,以体积明暗塑造对象。但我们也都知道,西方大师素描有众多的以线造型的例子,甚至说从线条的质感与表现力上来说,与中国画是相通的,具有相同的特点。所以,在素描教学中融汇中西艺术规律,促动中国画的发展、创新,这才是教学的方向。目前中国画的教学,特别是对于传统风格的专业方向,完全没有必要教条地把素描作为基础课来贯彻执行。

中国画的基础是什么?无外乎“笔墨”二字,其中的奥妙无穷。学习中国画,笔墨的学习必然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针对形、质、动的技术性的训练,是将笔墨作为媒材,达到顺畅地表现客观对象、心手双畅、与自我合二为一的状态;其二,是文化精神的内在养成,通过长期的人文熏修,从而在笔墨中浸润、释放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貌。我们都很清楚,在当下的学院教学中,笔墨作为技术、形式,是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提升的,但是笔墨作为人的精神修为,可能要艺术家终其一生去践行,而若急于以功利之心求现实实惠,又怎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

今天在学院教学中,中国画学科发展越来越完备,并且与其他人文学科平行并立。我们必须建立起面向当下的、独立性和兼容性并存的学科体系。中国画历经了千年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强大载体。中国画的学习者,应该对民族艺术充满执着与热爱,真正出于情感与心灵的需要去不断创造。中国画的教育者,也应真正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认同,并以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为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8日 07版)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