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人口时“嫌多”,14亿人口时“嫌少”:这是为什么呢?

2023-08-18 14:26:53 来源: 王老师日常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10亿人口时“嫌多”,14亿人口时“嫌少”:这是为什么呢?

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阶段,中国开始执行一胎化政策,严格规定夫妻只能有一个孩子。


(资料图)

那时,大部分中国家庭仍保持着多子多福的观念,但国家就是不让生。

有趣的是,从那时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总人口仅约为10亿。

时移世易,今天的中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大关,我们却开始鼓励3胎,希望每个夫妻生更多孩子。

人口在10亿时限制,14亿时鼓励多生,这其中原因究竟是什么?

不少人都认为,还不是被所谓的“人口学家”迷惑了。

真相究竟是如何,其实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

01 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当提到1980年,许多人首先联想到“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然而,现实没那么理想,所谓的腾飞,才刚刚展翅。当时,我们正面临着很多困境。

首当其冲的就是食物短缺与农业压力,在此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只有某些发达国家的一半或更低。

原因很现实:

说白了就是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尽管之前的大饥荒已经过去,但其余震仍然存在,根本不具备现实的条件和信心。

在此窘境下,说去鼓励生育,无疑是一个魔幻的抉择。

但2023年,还有这样的问题吗?无疑是没了!

毕竟,目前我们对于小麦和水稻这样的主要农产品,已经实现了98%以上的自给。

同时,中国的粮食储量不仅领先全球,还几乎占据了全球总储备的一半。

相关媒体显示,储备中的小麦与水稻数量已足够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担心资源的问题,自然能鼓励生育了。

02 面临现实困境不同

80年代,我们的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有限。

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仍在建设之中,而公共服务体系也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这时候,一个迅速增长的人口,无疑会加大公共服务的负担。

举个例子,80年代的中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还是依赖于有轨电车、自行车和少量的公共汽车。

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天都要承担着大量的通勤流量。

想象一下,如果当时人口增长得更快,整个城市直接会堵爆,相关的医疗、教育、通勤、卫生…都服务不过来。

不过,进入千禧年,尤其是在2023年,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变。

中国不仅实现了工业化,还进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

从高速铁路到5G网络,从超级工程到智慧城市,这些都见证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飞速增长。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就能生了。

况且,我们也开始面临新的困境:人口老龄化。

即便这时还有14亿人,也必须鼓励生育了。

因为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马上会面临人口结构不平衡:

老年人过多,年轻人过少,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照顾老人。

03 思维与观念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尽管许多家庭仍有生多子的愿望,但在经历了数次人口大爆发后,国家为了长远的发展,不得不制定出计划生育的政策。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被视为一个必要的措施,以确保资源不会被迅速耗尽,而去优先发展科技。

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个人时间和空间,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对他们来说,选择生育并不仅仅是传宗接代,更多的是为了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幸福。

这时候,出生的人口质量也更高,重要性也就提高了。

总结而言,从10亿到14亿,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但不论是计划生育还是鼓励生育,背后的初衷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