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心领读】调节束右束支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 天天即时看

2023-06-27 12:59:55 来源: 个人图书馆-漠水llo9ygesv9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希浦系统纤维分布于包括乳头肌及调节束等心腔内结构在内的心室内膜面,其中右束支起源于希氏束,经调节束及右室乳头肌至右室游离壁。对于右侧希浦系统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调节束右束支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尚无深入研究。


(资料图)

近期《Heart Rhythm》杂志报道了相关临床研究,探索了调节束右束支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点,其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项来自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行室早射频消融者,入组其中16例起源于调节束右束支端者为研究组(MB-RBB),5例起源于右室前乳头肌者(RV-APM)为对照组。研究者收集入组患者心电图信息,术中沿右束支-调节束放置DECA电极,在心腔内超声指导及可调弯鞘辅助下,应用3.5mm冷盐水灌注导管(SmartTouch,Biosense Webster)以功率模式消融(35W,43℃)60秒,术后随访6个月。

表1:入组患者基线信息

图1:MB-RBB组和RV-APM组心电图形。

入组患者基线信息见表1,MB-RBB组中男性占37.5%(n=6),平均年龄为45.3±12岁。MB-RBB组中2例静息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其余呈正常心电图;室早图形均呈典型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上偏,QRS波较窄,时限126.1±9.2ms(图1)。室早心电图V1、V2导联均呈rS型,r波窄,S波降支陡且无切迹(图2和表2),胸前导联移行区在V4-V6导联,晚于窦律移行,V6导联呈R或Rs型。RV-APM组室早图形则呈非典型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上偏,且QRS波时限较宽,V1、V2导联S波降支缓且带切迹(图2和表2)。在MB-RBB组中,除2例右束支阻滞者外,均在右室间隔及调节束记录到右束支电位(表3);窦律下位于右室调节束的DECA电极记录到由近及远扩布的RBB电位(图3)。室早最早激动点处全部记录到RBB电位,提前QRS波起始19.3±3.6ms,ICE证实室早最早激动点62.5%位于调节束游离壁侧、25%位于调节束体部、12.5%位于调节束间隔侧(图4)。RV-APM组室早最早激动点处均未记录到RBB或浦肯野电位(图5)。

表2:MB-RBB组和RV-APM组室早心电图参数特点

图2:MB-RBB组和RV-APM组室早QRS波宽度、V1、V2导联RS间期及斜率散点图。

图3:A-F:MB-RBB组第12号病例。A.心腔内超声导管位于右室游离壁侧显示调节束。B.DECA电极记录的窦律下调节束RBB电位由近向远激动。C. DECA电极记录的室早时调节束RBB电位由远向近激动。D.消融导管位于调节束体部。E.室早最早激动点RBB电位提前QRS波起始21ms。F.室早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结果不佳。MB-RBB组第1号病例G.消融导管记录的RBB电位呈双向。H.室早最早激动点RBB电位提前QRS波起始18ms。I. 室早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结果与室早图形一致。

图4:A-G:MB-RBB组第2号病例。A.心腔内超声定位调节束及乳头肌。B.室早最早激动点室早及窦律时均可记录到RBB电位。C.最早激动点处起搏标测结果不佳。D.消融导管位于室早最早激动点,黄色点标记RBB电位。E.导管机械损伤导致的短暂性右束支阻滞,窦律时无法记录到RBB电位。F.消融导管移位后再次记录到RBB电位。G.消融导管位于调节束近端。H-I. MB-RBB组第13号病例。H.右束支阻滞恢复时,窦律及室早下均可记录到RBB电位。I.最早激动点处起搏标测。J.窦律下右束支传导模式图。

图5:起源于APM室早消融。A.心腔内超声定位调节束及乳头肌。B.室早下最早激动点记录到钉样电位信号。C.最早激动点处起搏标测结果。

表3:MB-RBB组室早电生理特点

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MB-RBB室早呈典型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上偏图形,QRS波相对窄,V1、V2导联窄r波,S波降支陡且无切迹,标测RBB电位是消融此类室早的有效方法。

文献来源

PMID:36634903

责编 | 审校:杜先锋

编译:蒋永兴

编辑:方任远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