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播报!爱上成都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2023-06-29 15:37:07 来源: 南风窗NFC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成都大运会正式开启倒计时30天。

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1800余名竞赛工作人员和2600多名竞赛志愿者共同构成18个体育项目的竞赛运行团队,步履不停,只争朝夕,要将包容、乐观、青春的大运风采和成都气质向世界展现。

如今,14个赛区和40个竞赛场馆中心已落地,各项筹备工作已近尾声,他们却进入了更紧张的忙碌和节奏之中。


(资料图片)

5月30日,成都大运会赛会志愿者誓师大会在成都大学举行,“成都准备好了”!

成都大运会市场开发顾问胡黎明需要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开发并服务70多家不同层级的赞助企业,以及若干家特许经营企业。因为思虑过度,他的额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撮白发,还被队里的年轻人调侃紧跟潮流,挑染了最时尚的奶奶灰。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秦海泉被称为“万能螺丝钉”,哪里有急难的工作就钉在哪里。最奔波的时候,他一天要驱车跑遍七个城区,跑出300多公里的里程。由于通勤路上还要不断处理工作电话,他的蓝牙耳机已经用坏了两副。

城北体育馆的宣传及转播组,虽然王强和他的同事同在一间办公室,但各自忙转起来,常常只有在一起加班吃盒饭的时候才能碰上头。可也是这难得见面的一刻,让彼此都心照不宣地感受到一种温馨,“原来大家都在”。

来自各行各业的上千名青年人因为大运会而相聚一处,因为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即使筹办大运的路途漫长且不易,但他们的讲述依然饱有热情,毕竟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而他们的努力也终将回答,一场体育赛事如何雕刻一座城市的新面貌,赛事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将如何助力一座城市的发展。

竞赛,不只是比赛

徐丹妮 偶尔会想象大运会开幕后的场景。

作为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竞赛部培训服务处的志愿者,那时的她和同事们将在7家酒店间奔走,迎接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技术官员。

过去两年时间里,她一直通过邮件交流的形式与他们维持紧密的联系。她所想象的“网友奔现”是一片友好的氛围,是早已互相熟悉的人穿过一面屏幕变得生动而具体,然后发现邮箱名为“to service4”的女孩原来是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翻译专业的一名在校研究生。

但真正见到面以前,她还是需要先认真地回复一封封邮件,将她所希望对外传递的“成都大运会的善意和温暖”融入无数的工作细节中。

首先回邮件的速度不能慢,其次语言表达上要足够严谨、准确、有礼节。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尽相同,沟通过程中也要尽量规避敏感问题。 为确保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性,培训服务处特意设置了一个“语料库”。

当一名技术官员决定从他的家出发,培训服务处将负责解决一切他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包括但不限于:办签证,订机票,提前沟通他们来到成都以后的衣食住行问题;根据不同技术官员去场馆的距离,选定合适的酒店;考虑到很多人都希望参观大熊猫基地,赛事结束后,还会安排一些城市观光服务……

徐丹妮对大运会以及“竞赛运行组织”这个名词的认识在工作中不断被刷新。此前她也曾多次作为随队翻译参与各类单项赛事,却是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化地学习一场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背后复杂且庞大的运行体系和逻辑。

“这一次进来之后就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部门要分别负责各种各样的事情。竞赛不是光比赛就好了,前期要准备的工作其实非常多。”

大运会骨干志愿者协助开展后勤保障

王强 发现自己也把事情想简单了。

最初成为宣传及转播组的办赛工作人员时,他以为是运用自己过去在电视台的工作经验,采访报道体育赛事;现实却是,他是需要为前来采访报道的国内外媒体提供服务和支持。

这意味他不是内容创作者而是服务提供者,也意味着他的工作日常将以他意想不到的形式展开:大到整座体育馆用电用网的安全和保障,小到一张桌子的颜色,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插线板的摆放,新闻发布厅里一盏灯光的样式等,他和同事都需要严格遵照国际赛事的标准和规格落实到位。

王强(右一)和同事正在布置路线引导,以便人们更快找到路线

为了能让各大媒体快速、高效、便捷地参与报道工作,他们还需要格外细致地梳理场馆中的人员流线,例如运动员在哪上场,从哪退场,比赛时间是多长,会经过哪些点位;媒体在哪下车,在哪安检,入场之后怎么走才能最快抵达看台席;看台席上哪个角度更适合他们捕捉赛事的精彩瞬间,也要反复踩点,规划好摄影点位,搭建好摄像平台。

这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都将成为坚韧而有力的枝蔓,支撑整场大运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王强所在的团队一共9人,8个是90后。从搭建媒体工作间、混合采访区、看台席、摄影点位、信息服务到组成新闻发布厅团队,大家事无巨细,从无到有地一步一步将城北体育馆的媒体中心建成了。

对于 秦海泉 而言,参与筹办大运会的全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也莫过于“从不会不懂到烂熟于心”。

秦海泉(右三)正在跟国际大体联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统筹指导14个赛区和40个竞赛场馆中心编制“两划一图一方案”——包括场馆运行计划、场馆运行设计规划、场馆运行示意图和临时设施设置布点方案,以及完成场馆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等。前文提及的功能区域划分与车辆、人员流线设计,正是在体育竞赛部与竞赛场馆中心的互相协作下完成的。

将时针拨回到2020年,或许更能看清当下的秩序是如何被建构的。

彼时,成都大运会的场馆修建工作尚未全部结束,赛区与竞赛场馆中心刚刚建立,执委会工作部、赛区、场馆中心的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不认识”。由于缺乏综合性赛事的办赛经验,大多数人对“场馆运行”的概念也停留于模糊的认识。如何面向不同的竞赛场馆中心展开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理解赛事要求,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模式,由此成了一道不小的挑战。

秦海泉的方法是—— 先培训自己,直至对大运会的各项业务烂熟于心, “只有自己先成为专家,才能够保证赛事要求不打折扣、不生歧义地传达下去,才能够去培训场馆中心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执行工作”。

为了迅速建立场馆运行模式,他还和运行处处长何刚用大巴拉着部门同事往一个个场馆跑,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平均每天跑4个。方法很“笨”,执委会和赛区、场馆之间的联系却实打实地建立起来了。

无论是培训服务处、宣传及转播组,还是体育竞赛部的故事,都是观看大运、理解大运的一面切片,微小却充满细节,让人格外清晰地看见一座“大运之城”建成的过程,也看见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撑、互相成就的力量。

走向旷野,走向世界

胡黎明 最近明显感受到接起的电话次数比以往少了。

作为成都大运会市场开发顾问,他犹记得最初开展工作时,每天都要接起各式各样的电话,电话里充满年轻人的疑问和好奇,需要他从基础性的概念开始普及,例如回答“什么是市场开发”。

但是现在,他接起的电话里,不再有人以慌张的语气问他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跟他一起商讨可行性,甚至是为想法的落地寻求支持和资源。

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你是慌张的不自信的,还是觉得自己能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成长阶段。”

他很欣慰地看见,在大运会创造的机会面前,团队里的年轻人都以相当快的速度在成长,几乎每个人都已从过去的一无所知成为现在的独当一面,且这种成长不仅反映在日趋细致、成熟、专业的工作能力上,更体现在创造性思维上。

这届大运会特许商品就汇聚了不少年轻化的创意,不仅与时俱进,推出了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科技类产品,还加入了消费新风潮:盲盒。除此之外,执委会还创造性地搭建了“赞助商俱乐部”,让平台上活跃的各家顶尖企业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实现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6月3日,“当好东道主,全民迎大运”成都大运会第二届赞助商俱乐部大会暨赞助商惠民计划发布活动在成都水井坊博物馆举行

更多灵光一闪的时刻也在其它部门发生。

为了保障技术官员能够有序往返,顺利搭乘同一辆车,培训服务处为每名技术官员都设计了配套手环,将车辆信息甚至是座位信息都做了清楚的标记。

为了清晰地展示各场馆间的人员流线设计,竞赛部一改以往的静态展示方式,不用图纸而是用动画进行演示,让场馆中心的培训工作变得更加直观和便利。

科技与创意的相互融合,让人看见了蓬勃的青春活力、时代气息,也看见了“智慧”这一办赛理念在大运会各个环节的渗透和践行。

大运蓉宝机器人

在秦海泉的理解里,“‘智慧大运’不光是指科技赋能的板块,每个人在场馆运行的具体工作中所闪现的小智慧,提供的创新点,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大运会能够顺利地、精彩地、近乎完美地呈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功不可没,正如一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行,是因为每一颗螺丝钉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更重要的是,为大运会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他们所积攒的智慧、创意和能量,并不会随着将来大运会的闭幕而离散,而是会继续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成都这座城市坚实的支撑力量。

诚如胡黎明所言:“ 赛事给城市留下的最大财富将是人才,因筹备大运会而聚集的创意人才、体育人才、经济人才,都将成为城市后续发展的动力源。 因为从更高的维度来讲,体育经济或者说是赛事IP经济在未来整个城市发展中的占比将会越来越大。”

特别是从成都当下的发展形势来看,随着成都市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并把“世界赛事名城”列为其中的关键一环,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赛事都将在这片土地生根,为越来越多有志深耕体育行业的人才创造广阔的发展机会。从大运会走出的这一批青年,历经过一次跟国际接轨的高质训练和锻炼,也势必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大运会信息技术团队系统保障组正在核对计时记分系统

在胡黎明看来,大运会这类大型赛事所培养出来的不仅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奉献情怀的人才,更是一种具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复合式多维度的立体人才”。

“这个平台对个人的锻炼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沟通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创意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释放和培养。同时因为整个赛事需要对接的方向和链条非常广,这类人才也将更懂得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需求,未来可以在更多领域实现跨界和融合。”

培训服务处处长杨飞,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备赛过程中,见证了团队里的年轻人历经无数次的进阶和飞跃,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个体精神的滋养:“体育赛事教会人的不单单只是竞争精神、争先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会人如何去赢的同时,也教会人如何去输,如何去面对挫折。”

他相信这样一批年轻人未来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即使不在体育领域发展,他们习得的这份体育精神和全局性思维也将助力他们走向旷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测试赛期间,近4800名赛事志愿者应需参与其中接受检验

就像徐丹妮,随着对体育赛事的兴趣日渐浓厚,她不仅将“大运会”选定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也明确地将体育事业纳入毕业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又像是王强,随时准备着在未来抓住机遇,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在建设城北体育馆的过程中,对武术这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也有意向在从事媒体工作时,成为一名武术的推广人。

对秦海泉来说,大运会的结束也并不是终点,因为即将在成都举办的2024年的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的世界运动会,都将可能是大运人继续发光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将大运会的经验运用到后续办赛过程中。

一个动能无限的未来正在向更多赛事人才敞开。

城市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

北京,深圳,成都,这已是中国大陆与大运会的第三个十年之约。

跟大运结缘,于胡黎明而言,是迄今为止的人生中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的一种相遇。在担任成都大运会市场开发顾问以前,他也曾担任深圳大运会组委会执行局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见证了两代大运的变化和成长,以及筹备的全过程。

“2011年深圳大运会举办的时候,我们还是3G时代,微信还没有大行其道;但是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的今天,我们已经迅速进入5G时代,AI、 VR等新兴科技深刻改变了赛事,也不断有新的运动形态、运动方式、运动装备涌现。”

各类新兴科技助力成都大运会

从“鹏”程大运到“蓉”耀大运的十多年间,胡黎明看到了一个赛事跟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紧密的贴合和联系,更看见了时代大幕之下,人的变化。

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增长约616万人,在国内仅次于增长了700余万人的深圳。且自2017年推出“人才新政”以来,成都已累计吸引超66万青年人才落户,目前人才总量超622.3万;不仅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还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

王强本人就是成都人才政策的受益者。

“当时我落户的时候,是几千个人在一张大表上公布,我找了半天没找到,我说这下糟了,没落好,结果在倒数几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积分刚好达标了。”

虽然没有达到购房落户的要求,但因为成都吸纳人才的方式非常多样,他得以通过人才积分的落户政策在这座城市扎根。这张让他差点找不到自己名字的大表,也从侧面体现了,成都吸纳人才的容量池有多庞大。

成都环球中心广场内的标语立牌

在成都“建成人才汇聚高地”的远大蓝图中,大运会的落地和筹办,无疑又是一块亮眼的不可或缺的拼图。

参与筹办成都大运会的1000多天以来,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都对成都这座城市有了新观察和新感受, 将这些感性的认识凝聚成一个具体的词汇,他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包容。

成都的包容,是人际关系上的包容。 不同口音的人,来到这座城市都能被妥善地接纳,这座城市的生活氛围本身也让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跟他人建立更多连接。

王强是来自黑龙江的“蓉漂”,但他很少在成都感受到一种自己是外地人的漂泊感。在公园看人下棋时,大家会非常自然且热络地招呼他“小伙子来看看”;备战大运会期间,他自认为最大的收获,也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友善、热情、实干,总是能互相充电、互相支撑。

5月30日,成都大运会赛会志愿者誓师大会现场

成都的包容,也是生活方式上的包容。 成都之所以让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美景、美食和大熊猫,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给人的总体感受是舒适的。

按胡黎明的话来说,“成都有非常强的做事情的土壤,可以实现你的理想,同时又不会让你只剩下理想和奋斗这一种选择”。

徐丹妮过去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但是来到成都求学以后,尤其是进入大运会工作以后,她发现成都年轻人所享受的“巴适”不是躺平,而是一边在工作当中积极努力,一边又能将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曾经喜欢宅家的她,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渐渐地也爱上了登山和骑车。

登上成都的一座山,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体验足够“巴适”的生活

尽管大运会的筹备工作紧凑而繁忙,但秦海泉也额外注意到一处细节: 7月28日, 成都大运会于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开幕的同时,60公里之外,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也将在德阳广汉正式开放。 这是一场赛事和周边旅游景点与传统文化的多维联动,在他看来,这也是一座城市包容性的一个体现。

“四川一直致力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格局,成都作为主干城市发挥的不是中心聚集而是四周辐射作用。同样,成都大运会不只是给成都一座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有效带动了成都周边城市乃至四川和成渝地区整个经济圈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释放了更多的城市发展空间,让每个来到四川、来到成都的青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机遇。

所以说,成都的包容,更是发展机会上的包容。

人潮涌动的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

对于人与城市的关系,秦海泉不失精炼地概括到:“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我们怀有共同的目标,将城市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在正式成为大运会的志愿者之前,王强其实刚结束为期三年的对口扶贫工作,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回到成都平原,并无缝衔接大运会的赛场, 这名“90后热血青年”的出发点一直很简单:为成都这座城市做一些事情。

今年,是他开启成都时间的第14年。当成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座城市生活下去。特别是在安家以后,他有了更强烈的愿望,希望跟更多同行者一起将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好。

四川成都交子大道天府双塔夜景

文中的每个受访者,几乎都表达了相似的愿望。

可以说,成都大运会是他们的新大学,未来有一天,他们都将从这里毕业,但学习不会就此断裂,他们都将带着新的经验开启新的生活,在助力成都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继续闪光。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成都大运会官网(https://www.2021chengdu.com/cn)、官方微博@成都2021世界大运会

作者 | 奔波儿灞

编辑 | 姜苏仁

统筹 | 蔡志华

排版 | 静 山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